但是确有人把儒学当宗教看待的,还有人想建立儒家宗教,他们不仅对儒学充满崇敬之情,而且把孔子当成耶稣一样的教主,近代的康有为等人不必说,据说在韩国确有一种儒教,不过流行在乡村,一般学者所说,尚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儒教。
但是不管怎么说,重视生命体验,是当代新儒家的一个重要贡献。如果现代性(或现代化)是一个完整的概念,那么做一个现代人也应当是完整的人,应当是精神与肉体、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全面健康、全面发展的人。
它是精神的,但又不离肉体。但是,如果只讲本能、欲望、个人化的情感,那可真是人欲横流了。当然,这种作用不可估计过高。但是陶冶人的性情,提高人的境界,却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非常困难的,不可不下功夫。工具理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(可以说从宗教改革开始,但不能完全归结于宗教改革)。
但是它又有共同性、一致性,因为人有共同的本性。这其间自有其深刻性、彻底性。这同上述儒、道所提倡的传统思维是完全一致的。
[129]《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》。它要解决的,是关于人的存在、本质、意义和价值的问题,是人生的意义问题,并不是解决自然界的存在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穷事物之理,是为了明心中之理,明心中之理便是知性尽性。
终日行,未曾踏着一片地。[70]《饮酒》,《陶渊明集》卷三。
但这里所谓知,是情感体验型的主体意向活动的外部表现,是主体的感受活动。问题在于,中国哲学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、思维框架出发,认为形而上者不仅是世界的根本存在,而且是人的根本存在。王弼主张以无为本、以无为体,他所谓无,实际上是庄子道的进一步发展。这种人即自然、自然即人的体验,同儒家所谓鸢飞鱼跃,活泼泼地一样,都是属于体验型思维,其特点则是人和自然合而为一。
所谓灭人欲,存天理,就是这样的超越。前者是解决如何觉解的问题,后者是解决觉解什么的问题。另方面,心体又不离心用,必须通过心用而得以实现。人们都把这看成是庄子的认识论思想,但是,如果用一般的认识论观点进行推论,庄子在这场辩论中是失败了。
学佛无非是在别人指点下,知道自家原有宝藏而已。只有自己的诚性得到实现,才能成就万事万物。
在心理学上,有所谓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之分,凡心理行为指向自我和内心世界,重视内心体验,多从主观态度出发者,称为内向型性格。这既是自我实现,又是自我超越,如果不超越现实的自我,就不能实现真我。
物至知知之物,正是感于物而动之物,接着而来的并不是对于物的客观性质的认识,而是动于中的好恶之情。心学派批评理学派的格物致知之论是支离决裂,就因为理学派的思维方式确有某些变化和发展,而心学派则更彻底地坚持内向思维。所谓致中和,可从两方面进行。玄学家的辨名析理之学,对有无、本末、体用、动静、名教自然、言意等范畴,展开了热烈的讨论,其核心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从思维的抽象程度而言,庄子已达到当时中国哲学抽象思维的最高点。[80] 只有实行,才能获得真知,也只有实行,才能证明是真知。
三、自我完成与自我享受 前面已经说过,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,提倡为己之学,那是就自反思维而言,实际上,为己之学,也是自我实践之学,即自为之学。道家首先否定了宗教哲学的天,确立了天的自然意义,但道家所说的自然,又被说成是形而上者,是人的本体存在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王阳明真正完成了儒家的实践哲学,确立了实践第一的观点,巩固了实践思维的地位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
运用机械可以节省时间,提高效率,发展生产,得到更多的利益,这是显而易见的,但是道家学说的信奉者并非不知这个道理,而是不愿这样做。孔子说: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
玄学的真正主题是解决人的存在问题,他们的玄思,已达到人学形上学的阶段,确立了人的形而上的本体存在,这就是自然之性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。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。仁者体之存,知者用之发,是皆吾性之固有,而无内外之殊。
[94]《老子·四十二章》。适来,夫子时也,适去,夫子顺也,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。
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,就因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,而仁被归结为人的内在的德性。儒家也讲理,但多指性理和人伦物理,这样的理又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和道德评价之上的,对于理的认识,也就变成内在体验式的自我认识。
[17] 他不仅提出了思维的客观性原则,而且提出了思维的有限性的问题。良知既是心之灵明,又是心之本体。
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[52]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种真实而虔诚的心理情感。[113] 这个过程是不断超越的过程,它通过一生的实践经历表现出来,实际上具有内部的逻辑关系。这样就有一个自我完成、自我实现的问题。他所谓大丈夫精神,就是自我超越的人所具有的精神。
要实现这种境界,需要一种不同于平常的思维方法,这就是不可思议、不可言说,可称之为绝言、绝思或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[42]。但是,和西方哲学与西方宗教不同的是,由于中国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,因此,从根本上说,它是一种人学形上学,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形上思维,这就决定了它是内在超越,是自我超越,不是外在的超越。
思维主体只有认识自己的本性,完成自己的人格,才能作天地万物的主宰。他所说的真人、至人、神人,虽不是完全脱离世俗生活,照样与世俗相处,然而却具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精神境界,因而不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,不以世俗之善恶为善恶。
原因在于,他们仍然承认理具于心而为性。但墨子却运用逻辑思维,肯定了前知。